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 首页  公共体育课程  历史沿革

  体育课程作为常州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之一,多年来一直处于省内领先地位。通过30年的改革与实践,特别是跨入21世纪以来,我校在学校体育观念,体育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程评价,运动竞赛,科学研究,场地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伴随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可以将我校体育课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7-1992年):我们围绕扬州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工作“以普及为主,以经常为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方针,明确了一年级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基础课教学”,二年级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为主的“球类课教学”。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的身体素质训练,然后按计划进行篮球、排球、足球三个项目的教学。体育教师不仅负责课堂教学,还需管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早操)和运动队训练。
  第二阶段(1992-2000年):为了贯彻实施199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我们对体育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一年级发展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在二年级开设篮球、排球和足球三门专项体育课,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早操的辅导与考勤,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出操20次,并对学生进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测试。这一系列的举措与实践,对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运动技能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第三阶段(2000-2005年):我部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最新文件的精神为指导,积极进行新一轮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我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素养,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知识,对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实施完全选项体育课程教学,学生四个学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学习。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完善,现已开设了20个项目的体育课程教学。与此同时将课外体育俱乐部纳入课程体系给予一定的学分,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每学期需完成20次课外体育锻炼,并进行科学考勤与管理。另外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同时每年安排8个学时的体育健康测试与辅导课程。
  第四阶段(2005-2012):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全面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中央七号文件精神,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建立了体育网络学习中心,开设了20多门体育网络课堂,开发了体育理论网络考试系统,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构建了学生课外俱乐部活动情况监控系统和学生体质变化情况反馈系统,利用该系统在校的每位本科生均可了解自己每周锻炼情况和每年体质变化情况,同时可以根据自身体质状况在网络课堂中查到相应的运动处方,指导学生科学锻炼。通过对体育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体育学习的时空界限。
  第五阶段(2012-至今)
  我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经历以班级为单位授课过渡到以“选项体育课”,最近几年,根据我校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国家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大学生体质大幅下滑,为此,从我校2012年9月开始,实行新的改革。在“选项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改革第一学期为基础选项课,以长跑和武术为主要内容,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经过实践从体质测试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有明显提高。第二学期为选项课,大二一年为专项体育课,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一项运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