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主页|ENGLISH
招生指南 |
一、常州大学简介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学校历经43年的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2020年学校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全国第129位。学校以“责任”为校训,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5亿元。
学校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紧紧依托石油石化行业背景,精准对接地方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服务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培养技术转移研究生的“试验田”,积极打造“产教融合、科教结合”研究生创新培养平台。学校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五年来获得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17篇;2021年获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计划289项。研究生近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屡创佳绩。
具体情况介绍及报名条件、报名时间和其他相关信息,请及时关注常州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招生简章。
二、学院简介
(一)总体概况
常州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2011年9月,创办了江苏省首家,也是全国首批休闲体育专业。常大体育人“十年磨一剑”,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努力把该专业做精、做强。经过10年的建设,我院休闲体育专业在全国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竞争力排名中,一直被评为“四星级专业”;近三年在武书连专业排名中被评为“A等专业”,2022年更是被评为“A++专业”,全国排名第一。
(二)师资队伍
学院经过10年深厚沉淀和建设发展,形成了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爱岗敬业、职称与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20人。1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担任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专委会常委,1人担任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运动生物与康复工程专委会委员,2人担任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委会委员。部分教师还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学刊》《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当代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与评论-JPER》《亚太健康科学期刊》等多家学术期刊担任编委及通讯审稿专家。另有特聘教授 4 人,特聘行业专家 10 人。教师中有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12人。
(三)科学研究
学院在科研基金项目申报、科研平台建设和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果丰硕。学院教师先后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3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7项,以及其他省级重点教科研项目9项。教师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等南大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5部,专著5部,部分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承担全国性论坛会议2次。现有体育健康教育研究所、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所、体育休闲产业研究所、冰雪运动研究所、田径运动研究所、实验实训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体质测试中心、运动训练中心等9个科研和教学训练平台。
(四)教学成果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三位一体、协同提升”的发展思路,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助推师生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和提升教学技能,以教学名师带动教学团队,形成学科、科研、教学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在教学、科研、运动竞赛、群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2010年3月“大学体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荣获“江苏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优秀学校”,荣获2008-2009年度、2011-2012年度“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2010年大学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荣获“2006-2011年度全国化工行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13年荣获“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3年被江苏省体育局授予“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称号。2016年获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2017年获批CBBA专业健身教练培训基地,2020年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2022年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二等奖。
(五)特色品牌
学院依托龙舟、舞龙特色运动队建设,着力打造“龙文化”,发扬“龙精神”,在常州大学高速发展的征途中,学院以“德技合一,道器不二”为院训,以“专创融合、科教一体”为教育指导思想,积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体育素养、创新精神、协作品质的、为国家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力争建成国内一流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学院。
(六)奖助学金政策
1.研究生学业奖学金100%全覆盖。其中一等奖学金每生每年12000元,二等奖学金每生每年10000元,三等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双一流学校考生和推免生、其他院校推免生,按条件相应提升学业奖学金的金额。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被录取者,第一学年最低直接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研究生第一学年学业奖学金为24000元/年、18000元/年、12000元/年、8000元/年,具体以研究生院文件为准。
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按照有关文件评定,奖学金标准为20000元/人。
3.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
4.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奖”,按照文件和程序进行评定。金奖奖金10000元,银奖奖金6000元。
5.设立学业成果奖学金,按照有关文件评定对符合奖励条件的科研成果、专业实践成果和学科竞赛成果,按项分别给予500-2000元不等的奖励。
6.设立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科研实践先进个人、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研究生专项奖助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1000元/人;科研实践先进个人、社会活动积极分子800元/人。
7.设立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其中省级创新工程项目资助经费每项8000元,院级项目资助经费每项1000元。
8.设立研究生“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辅导员)岗位,提供相应助学金,平均报酬每人每年5000元。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困难补助。
(七)学术能力培养
为夯实我院研究生学术素养、筑牢学术规范、激发学术兴趣、提升学术能力、拓展学术视野,研究生入学后,学院将分年级具体实施“五助工程”,全方位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双向互动与循环提升提供强大助力。
1. 助根工程
助根工程是指以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为主的专题研读会。立足新时代体育科学创新成果,围绕体育理论学科经典著作,面向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领域的前沿探索,在导师组的指导带领下,开展专题读书会,切实提升研究生专业素养,帮助研究生筑牢学术根基。
2. 助长工程
助长工程是以一年级研究生为主的科研项目资助。研究生入学后,学院设立研究生学术创新课题资助,课题资助全员全覆盖(获得省级立项资助除外),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推力和助力。
3. 助跑工程
助跑工程是面向全体研究生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暨优秀科研论文展评。学院每年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推动和凝聚研究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的浓厚氛围,并对优秀学术论文进行评选和展示,颁发相应荣誉证书予以激励,邀请相关专家和老师参与点评,为研究生学术成长提供助跑平台。
4. 助优工程
助优工程是学院举办的研究生学术大讲堂。每年学院都围绕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学科意识与学术素养训练、学术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学科研究前沿与动态等,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优秀青年博士、期刊杂志编辑等,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帮助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提优增亮。
5. 助飞工程
助飞工程是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培育。为全面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院将以二、三年级研究生为主,从论文开题到论文答辩全过程,导师组全力跟进、全面助推,积极培育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并设立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
(八)招生信息
学院 | 一级 学科 | 考试科目(笔试) | 招生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 备注 |
017 体育学院 | 0452 体育 |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6体育综合 复试科目: ① 笔试:运动解剖学、学校体育学(2选1) ② 面试:综合素养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 体育概论 ② 体育科研方法 | 045200体育【专业学位】 (全日制、非全日制) 01体育教学 02运动训练 03运动康复 | (1)346体育综合包含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三科,每科各100分; (2)非全日制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考生; (3)01体育教学方向、02运动训练方向需要面试运动技术 |
(九)参考书目
1.王瑞元、苏全生主编:《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
2.李世昌主编:《运动解剖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3.杨文轩、张细谦、邓星华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杨文轩、陈琦主编:《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5.田麦久、刘大庆主编:《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
招生咨询:
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系人:嵇老师
联系电话:0519-86330312
邮箱:jihuan@cczu.edu.cn
微信号:13961188365
QQ群:810407726
通讯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21号 常州大学体育学院
邮政编码:213164
Copyright © 2020 常州大学体育学院、中体产业学院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科教城常州大学体育馆Tel:0519-86330312E-mail:tyb@cczu.edu.cn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